跨入新的世纪,周光宏教授心中一件重要的事,就是如何增大肉品业的科技含量,推动我国肉品产业快速发展。为此,他选择了一些科研课题,如“优质牛肉系统评定方法和标准”、“促进畜禽产肉性能的新型合成肽苗和基因苗的研究”等,其中有的将填补国内空白。
周光宏教授是我国著名肉品学专家。谈起我国的肉品产业,他喜形于色,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。他说,近些年来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畜牧业在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。20世纪80年代初,我国畜牧业仅占农业产值的13%,现已达到30%以上,在有些省份已占到40%。畜牧业的发展对丰富人们的菜篮子、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。但到90年代后期,畜产品出现阶段性相对过剩,畜牧业利润下降,其主要原因是畜产品加工程度不够,增加附加值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。他告诉记者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肉类生产以年均10%以上的速度递增,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产肉大国,1998年总产量达5724万吨,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6.5%,而居第二、三位的美国和巴西两国肉类产量之和只约为我国产量的90%。我国虽是产肉大国,但还不是产肉强国,出口量很少。如丹麦的猪肉产量只有163万吨(1998年数字),相当于我国同年产量的二十几分之一,但却是世界上头号猪肉出口大国,1997年其猪肉出口量高出我国2倍多。
“要使我国成为产肉强国,必须增大科技含量。”他还介绍说,我国肉类生产长期是内需型的,增长方式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初期,产业总体素质还不高,出口能力也不强;成本价格上虽有一定优势,但产品质量和服务处于劣势。从技术上目前急需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肉品质量不高,如残留问题、卫生问题和原料品质问题。以牛肉为例,国外牛肉在我国售价平均每公斤80—120元,而我国的牛肉虽然有极少数可以卖到每公斤50元,但一般每公斤5—7元,价格相差10余倍。品质问题是制约我国肉类生产的一大因素,因而要加强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研究,包括:品质标准研究制定及评定方法的建立;安全和卫生标准制定及实施。二是加工程度不够,附加值不高。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肉类占总肉类的30%,有的高达70%,而我国不到5%。通过深加工可使肉类附加值成倍增加,其幅度在50%到十几倍之间。我国有上千种传统肉制品,其中有上百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但由于传统肉制品在配方和工艺方面缺乏系统地科学研究,过分依赖于主观感受,整体生产水平与西式肉制品存在较大差距。今后要加强对传统肉制品挖掘开发,使之生产现代化、科学化。另外,对引进的西式肉制品技术要进行技术改造,做到洋为中用。
1987年,周光宏在英国获得我国第一个肉品学硕士学位。尔后,他又攻读动物生理生化专业,获得博士学位。1991年,应澳大利亚肉类研究所及热带肉牛中心之邀,进行肉牛体脂肪酸组成与其色泽关系的课题研究合作。他首次提出类胡萝卜素被动吸收机制,并正在建立动物肠道内环境控制类胡萝卜素吸收模型。多年来,他所涉及的研究学科是前沿而又交叉的,同时也是非常基础的新学科。由于成绩显著,他先后获第三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、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。1999年,他入选人事部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第一、二层次培养计划。目前,除担任校领导工作外,他还担任博士生导师和农业跨越计划“优质牛肉生产和加工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工程”首席专家等职。谈起畜产品加工研究会,他表示,研究会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,给政府当参谋,给企业当顾问,给科技工作者提供舞台,努力推动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。